http://youtubeyb.com/ 2023-06-17 閱讀數:321
茅臺生產車間工人的“腦洞”有多大?
《環球美酒》雜志發布文章《“大隱”隱于茅臺車間的“發明家”腦洞有多大》,揭示了茅臺生產車間工人在釀造過程中的創新巧思和發明工具。
一個蒸糧甑子,在他們手里“折騰”出數次變化,從木甑到石甑、活動甑,一點一點的改變,改善了繁重的體力勞動。
手工灌裝的年代,他們自制靠人力推動的木質轉盤,模擬出初的“生產流水線”,提高灌裝效率。
甚至锨、鏟、掃帚、拖把等工具上的木質手柄,也被他們拆掉,改成重量輕、韌性高的碳纖維手柄。
車間工人的“腦洞”,帶來的或許只是一次小革新、一項小發明、一點小改造、一種小設計、一個小建議,但它映射的是茅臺的創造力。
創造力,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之源。
有人說,茅臺酒的釀造本身就是一種創造力。因此,當先輩們將小麥、高粱從糧化酒的那一刻,創造力便成為茅臺人代代相傳的基因。
走進茅臺酒生產車間,忠實傳承工藝流程的工人們,手眼所到之處,總以不同的形式展現各自的創造力。
▋ 一把小鏟直達酒醅深處
制酒五車間的三月,去年重陽進場的紅纓子,歷經蒸煮、加曲、攤晾變成酒醅,第四次進入窖池。空氣里絲絲縷縷的酒香泄露了看不見的窖池深處的秘密,可發酵性糖正在靜靜轉化為酒和香味物質。
窖池發酵是茅臺釀制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,酒醅在窖池中發酵時長占整個生產周期的一半以上。
每每此時,制酒五車間副主管鄭國風都變得異常小心。他知道,窖池里,糖類正在轉化為酒精,窖內的高溫有利于美拉德反應等生物化學作用的進行,促進尾酒發酵增香,同時又能有效抑制致病菌的繁衍,并為產酯酵母菌、甲烷菌、己酸菌等微生物代謝活動提供充足碳源。
“窖池發酵對醬香型白酒整個釀造體系及風味形成都具有重要意義。”鄭國風說,近年來,茅臺利用先進設備,通過取樣檢測,以“感官+數據+經驗”的綜合方法,準確掌握窖池內的發酵狀態。
取樣檢測,需取窖池深處的酒醅,檢測其酸度、水分等理化指標,根據檢測數據反饋的結果,對酒醅的發酵情況進行生產預判,及時調整糾偏。
工藝員使用不銹鋼取醅小鏟進行取樣(鄧剛 / 攝)
酒醅入窖,都會在固定的時間,多次常規取樣檢測。在一二輪次酒釀造的時候,由于氣溫較低,堆積發酵緩慢,為了準確跟蹤了解酒醅發酵進程,有時需要連續幾天取樣。
鄭國風腳下的窖池是個“龐然大物”,取樣在很長一段時間里,都是一個大工程——要挖開窖池頂部的紫紅泥,一層一層扒開酒醅。取樣后,再一點一點回填。“工作強度大不說,還容易對窖池內正在進行的發酵產生干擾。”鄭國風說。
制酒五車間工人萌生了一個想法,“設計一個深層酒醅取樣工具,能到達窖池深處,抓取出酒醅,更重要的是使用時動靜小,對正在發酵的酒醅不要形成過多干擾。”
制酒五車間成立攻關小組,設計出了不銹鋼取醅小鏟。
不銹鋼取醅小鏟,立起來像字母“T”,只是后的一“筆”被拉得老長。這一“筆”結尾處是一個半圓形鏟頭。
使用時,將小鏟插入酒醅,雙手分別握住T字“第1筆”的兩端,旋轉小鏟,直抵深處,隨即抽取離池,樣品已在半圓形鏟頭中。
在不銹鋼取醅小鏟協助下,一次深層酒醅取樣不到2分鐘便可完成。鄭國風說,一天取三四十個樣,以前一個上午都干不完,現在兩個小時不到就全部完成,“而且只需切開巴掌大的封窖泥,程度地保護了窖池發酵狀態。”
這把可愛的小鏟,如今已經在茅臺酒廠全廠推廣使用。
▋ 一方竹席守護紫紅泥
酒醅下入窖池后,先得在上面蓋上一層谷殼,再使用赤水河谷特有的紫紅泥封窖。
7000萬年前形成的侏羅白堊系紫色沙頁巖、礫巖,受海拔高度和巖石風化后成土母質的影響,發育為紫紅泥。
很多人知道,茅臺酒釀造離不開紫紅泥制作的窖泥。窖泥作為微生物載體,是茅臺酒窖池發酵、成香的關鍵要素之一。
但很少有人知道,這種土壤因為不可再生,已經變得貴重非常。
近年來,茅臺酒廠提出,要提高封窖泥的循環使用率。每個釀酒周期,酒醅都會在窖池里出入九次,紫紅泥便要被反復使用九次,窖泥與谷殼的分離工作也要進行九次。
為了能盡可能地分離谷殼和窖泥,車間工人提出了使用棉布、麻袋、纖維布等各種材料隔離入窖,但都因為各種原因而放棄。
“拿起小刷子,一點一點刷掉窖泥上的谷殼。”制酒十車間副主管任佳林提起此前分外麻煩的分離方法,直搖頭。
偶然間,任佳林想起曾見過高粱種植戶晾曬高粱時,會在地上墊上竹席,防止高粱與地面直接接觸,從而保 證高粱的凈度;茅臺酒釀制中上甑時使用的抬箢,是用竹子制作的,在茅臺的工藝要求里,竹子是允許和生產原料接觸的。
在經過茅臺相關部門進行質量檢測驗證后,制酒十車間開始進行試驗,使用竹席充當隔離材料。
第1次,工人們按照窖池尺寸,做了一張超大的竹席。
準備就緒。酒醅下窖,撒上谷殼,蓋上竹席,正準備用紫紅泥封窖時,工人們才發現,竹席并沒有像想象的那樣,嚴絲合縫地貼緊龜背形窖面。
“龜背高高頂起竹席,像頂了塊‘石板’,‘四角’蓋不到,張著個口子,影響后期紫紅泥封窖。”任佳林說。
工人們戲稱,得換個更柔軟的“被子”。柔軟的“被子”需要柔軟的材料制作。
茅臺的“發明家”們不太甘心。念念不忘總有回響,誰知道真的找到了一種特別的竹類植物,完美符合要求。
一個多月后,厚度僅有1毫米左右的新竹席出現在車間里。
試用結果是,所有問題都順利解決。這次成功距離第1次試驗,已經過了三年時間。
制酒十車間技術員胡貴君介紹,經統計,使用竹席隔離谷殼和紫紅泥的班組,每年可節約8.4立方米的封窖泥,80.8%的封窖泥實現了循環使用,開窖操作更是省去了三分之二的時間。
2021年,這項發明獲得貴州省職工優 秀技術創新成果三等獎,QC成果同年榮獲全國優 秀質量管理小組稱號。
晾堂和窖池之間,只隔著離地十厘米左右高的窖梁。
在晾堂攤晾酒醅、拌曲或者打掃晾堂等時候,酒醅常常飛入窖池。打糟時,打糟機滾筒的轉動,部分酒醅也會飛入窖池內。
飛入窖池內的酒醅,有的粘在封窖泥上,有的落入窖底,如果不及時清理,就會霉變。霉變后的酒糟會污染封窖泥,影響封窖泥再次回收利用;落入空窖池底部的酒糟霉變后,會直接影響到窖底酒的質量;且這些飛灑出去的酒糟,因為粘上窖泥只能丟棄,同時造成了酒糟浪費。
制酒二車間十五班酒師張基林進行實驗比對,結果發現,一個班組一年七個輪次的生產,在操作過程中,落入窖池內因不及時清理而霉變、或粘泥后丟棄的酒糟,有可能造成數十萬元的經濟損失。
為了不讓酒糟掉入窖池,制酒二車間的工人需要想辦法在特定的時候把晾堂和窖池隔離開。
工人們決定就地取材,在車間使用的材料里尋找合適的。“都是生產現場準許使用的、不會影響制酒環境的材料。”張基林說。
于是一塊像屏風又像卷軸的新物誕生了。
效果立竿見影,酒糟不再誤入窖池,很快便大規模投入使用。
時間一長,“屏風”被發現還是有缺點。撒曲時,曲粉容易附著在棉布制作的“屏風”上,不易清洗。且晾堂溫度較高,在水蒸氣作用下,有滋生細 菌的可能。
在生產管理部的幫助下,“屏風”再次更新材料,杜絕發生霉變、滋生雜菌的可能。
酒糟擋板現已推廣到全廠所有制酒車間,深受好評。
發明何止這些,還有新式制曲工作防塵服、生產數據管理系統、基酒生產尾酒輸送一體化系統……茅臺酒廠車間工人“腦洞”大開,以一些看似很小的創新,切中生產低效環節要害,為這個時光悠遠的烈酒品牌,持續增添前行的動力。(來源:茅臺時空)
您留言,我回電!幫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產品!
提示:留言后企業會在24小時內與您聯系!
溫馨提醒:本網站屬于信息交流平臺,倡導誠信合作、互惠共贏!為了保證您的利益,建議經銷商朋友與廠家合作前,認真考察該公司資質誠信及綜合實力,以免造成損失!
免責聲明:本站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轉載,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。如無意中侵犯了媒體或個人的知識產權,請來信或來電告之,本網站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,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損失。